2021年2月2日 星期二

「V給」的語義中心在哪?別再說「我送給你一個禮物」和「我送一個禮物給你」一樣啦!

「我送給你一個禮物」和「我送一個禮物給你」不一樣嗎?

好吧,其實句子的意思確實是一樣的,但是句子中的「送給」和「送...給」,不一樣!

哪裡不一樣,請聽我娓娓道來: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在華語教學的世界,「給」當動詞的時候對學生來說不是太難,畢竟每個語言一定都有「給」這個動作;

至於其他的「給」,比如說意義相當於「幫、為」的「我給你買了一杯咖啡」;或是標記動作目標/當連動句的「我送一個禮物給你」,教材等都已經說得很多了,這裡也不特別討論;

我想討論的是「V給」這個結構,提出一些新的觀點。

過去許多教學把「V給」和「V....給」擺在一起教,
因為「我送給你一個禮物」和「我送一個禮物給你」就句子的意義上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差別,「給」的功能看起來都是標出動作「送」的目標,所以教材中常以「也可以這樣說」帶過。

這個說法看起來是把「V給」中的「V」當成主要意義所在,「給」只是幫忙指出V的方向或目標,也就是說「我送給你一個禮物」,重點在「送」,對象則是由「給」標出。

然而,我比較支持我的偶像何萬順教授的說法,「V給」的語義中心應該在「給」,V則是進一步說明「怎麼給」

比如說:

a. 我丟給你一顆球。
b. 我踢給你一顆球。
c. 我寄給你一顆球。
d. 我畫給你一顆球。

這四個句子中,其實重點都在「我給你一顆球」,差別在「給的方式不同」,我以「丟、踢、寄、畫」的方式,把球給你。

因為重點都在「給」這個動作,所以只要V可以使「給」這個動作合理,都可以組成V給結構,甚至可以擴展到不同的語言,
比如說,「我等一下就email給你、我line給你、我airdrop給你」等等,
因為email、line、airdrop這些詞都可以說明「怎麼給」,聽的人馬上就可以理解他會透過什麼方式得到。

所以,在教學的時候,我會先幫學生複習「我給你一顆球」的結構(中文的雙賓結構雖然不難,但還是會有人不熟,特別是母語中格位變化豐富、語序可以置換的),再用不同的動作把球給學生,讓學生理解「丟給、踢給、寄給」這些「V給」結構的不同。

另外,因為「V給」這個結構其實跟「給」相同,可以說是「進階版的『給』」,所以我認為,V給的教學順序應該優先於其他的受益/目標標記「給」,因為其他的給比較難,晚點再教比較不會嚇到學生XD 

此外,用這樣的方式來理解V給,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好處:「V在」、「V到」這兩個語法,也可以如法炮製,對學生來說非常好理解!這部分就留待下篇再說了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如果你對不同的「給」結構有興趣,可以去讀何萬順大神的神作,我個人覺得無懈可擊的「給」的分析:Justifying part-of-speech assignments for Mandarin gei

敝人在下小的我的碩士論文就是以何萬順教授的論點為基礎,討論哪一個「給」比較難,教學排序應該為何,另外也提出了「我拿一本書給你看」這個課本上沒有的「給」功能為何,也放上連結:探討「給」的語法功能與教學語法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六個德國冷門城堡

說到德國的有名城堡,你會馬上想到哪個呢? 不外乎 #新天鵝堡 #海德堡 #紐倫堡 #漢堡 (?) 等等, 畢竟最近出國旅遊正夯, 想說介紹一些在台灣相對比較沒那麼有名的城堡, 如果已經去膩了這些有名城堡(新天鵝堡我去過兩次,奢侈!), 想規劃一點比較不一樣的德國自由行, 或是剛好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