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10月8日 星期六

怎麼「多聽」,對語言學習能最有幫助?

這學期修了「#兒童語言習得」,在研究嬰幼兒是怎麼學會說母語的,

每個禮拜的reading都好多,但讀了很有收穫,
剛好有些想法可以藉此機會整理起來:

我們都聽過人家說 #學外語一定要多聽
但是,如果我是初學者,怎麼多聽才能最有效率地提升聽力?

先說結論:初學者不要直接挑戰原文的影片廣播了!

為什麼這麼做會比較有效率,我想可以先從嬰兒怎麼學會母語談起:
我們跟剛出生沒多久的小嬰兒說話的時候,不會長篇大論吧?
大概就是跟他說「哈囉~?」、「你想睡覺喔~」、「我們來喝內內~」這樣簡短又跟當下情境有關係的寶寶語。

其實小嬰兒就是從這些短片語開始去整理分類他所聽到的聲音資訊、哪些屬於「語言」?哪些屬於環境音?大腦再慢慢賦予這些他開始認得的語音片段各自的意義,慢慢知道「ㄔㄜ ㄔㄜ」就是🚗。透過環境輸入給的字詞,小嬰兒開始能在各種聲音和說話的語流中分辨認得的聲音資訊,慢慢地這些聲音資訊就會累積得越來越多,他也會慢慢了解這些聲音的意思。不要小看這樣「透過環境輸入的聲音」;

實驗也發現,如果讓一個完全沒學過中文的外國人聽15分鐘的中文音檔,他就已經能「模仿出」一定程度的中文,如果搭配影像的話,他也能學會一些重複很多次的詞彙。

被認為學習能力已經退步的成人都如此,更不用說小嬰兒天天暴露在母語環境中,他所能接收的資訊會有多少、進步會有多快。

有了「片段」才能成為他後續的學習的基石,進而累積得越來越多。
這個部分跟成人學習語言是不是很像?

但是,可能很多台灣人,包括我自己,從小學習外語的經驗就是先從背單字開始,一直一直背單字,認為要累積一定的詞彙量以後,外語才會進步(當年我德文單字和詞性背得多辛苦啊都考不贏別人XD),但久而久之卻發現,「怎麼好像我的聽力和口說很爛?」,才開始加強聽力和口說能力。

學生時期可以這麼做,但如果我已經是成人、是上班族,學一陣子以後發現我還是什麼都聽不懂、也說不出來幾句,是不是會很想放棄不學了?

聽力要能進步,重點就在於要「聽懂」,那麼,就必須要從基礎的「片段」開始。無論是我的德文課學生,或是中文課學生,只要是初級,我的講義上都會附上我自己本人錄的音檔,請學生回去一定要多聽,不要只看字。

從最簡單的對話「你好、我叫___、我是___人」這樣的「片段」開始聽,
為的是熟悉這些語音的組成和這些基礎單字的發音,
等到將來句子越來越長的時候,才能分辨出哪些是我知道的聲音、哪些是陌生的聲音,進一步了解某一段音檔「大概」在說什麼。
所以在練習聽力的時候,我都會請學生仔細聽自己聽得懂的部分,聽不懂的部分就算了XD

(順便炫耀一下上週又另一個學生收到歌德A1成績,閱讀聽力都只錯一題!)

我以前寫過一篇怎麼練習聽力的文章,
重點也在於「要知道自己聽懂了什麼、哪些字沒聽懂,把那個字找出來聽懂他!」

所以,所謂的多聽,不是指初學者隨便找一段超出自己程度的音檔一直聽就好了,因為這個時候你根本沒辦法從這一整串的語流中找出任何資訊。

不如把每一課的單字、基礎對話聽N次,#把每個聲音都聽懂
讓這些「片段」累積到一定程度,再來嘗試聽比較長的影片廣播,
才會比較有效率,沒有那麼挫折,覺得「我怎麼學了那麼久都還什麼都聽不懂」。
--------------








後記:圖片是「兒童語言習得」上週剛報告完的其中一頁PPT,這學期修這門課,本來是抱著「我討厭教小孩但我要試試看能不能克服這件事,去研究看看小孩學習語言的過程好了」的心情去上的,沒想到去了發現,所謂的「兒童」其實是「嬰幼兒」來著,跟我教的小學生八竿子打不著關係呢~(疑選課前沒有先看課程大綱嗎)(有啊但課綱沒說兒童的定義)
但!我對小嬰兒怎麼學母語更有興趣啊!!第一堂課就看怎麼幫小嬰兒做奶嘴實驗超療癒的!!跟我的神經語言學有相輔相成的感覺XD 但就是Reading真的很多每兩個禮拜就要報告一次(嘆氣)
Reference: Clark, E.V. (2016).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, 3rd ed. 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

六個德國冷門城堡

說到德國的有名城堡,你會馬上想到哪個呢? 不外乎 #新天鵝堡 #海德堡 #紐倫堡 #漢堡 (?) 等等, 畢竟最近出國旅遊正夯, 想說介紹一些在台灣相對比較沒那麼有名的城堡, 如果已經去膩了這些有名城堡(新天鵝堡我去過兩次,奢侈!), 想規劃一點比較不一樣的德國自由行, 或是剛好...